3.名著閱讀。(2分)
用一句話概括《格列佛游記》中一個有趣的故事,并寫出主人公曾到過的兩個國家。
4.語言運用。(3分)
常州是錫劇的主要發源地,但由于種種原因,錫劇已日漸衰微,運用下面材料,為“振興錫劇”寫一段鼓動性的文字。(不得照抄原文)
錫劇是華東地區三大劇種之一,有100多年的歷史,270多個傳統劇目。它植根于農村,在蘇南地區極為流行。錫劇長于抒情,頗具江南水鄉情趣,在表演藝術、音樂唱腔、舞臺美術設計等方面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得 分
評卷人
�。ǘ┚C合性學習(共6分)
5.長期游離于城市社會主體之外的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建設中日益發揮出他們無可替代的作用,在工廠企業、餐廳賓館、社區街道,到處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他們已成為城市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加速他們融入城市的步伐,各級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常州市已創建和正在創建的“新市民”學校達數百所,青龍鎮還為他們修建了“新市民”公寓。然而,對他們的稱呼,卻不盡相同。在2007年6月4日中央電視臺3套播出的“共建和諧家園——心連心慰問農民工演出”專場晚會上,主持人稱他們為“農民工”,此外,還有 “流動人口”、“外來人口”、“外來妹”、“打工仔”等多種說法。這些不同稱謂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蹦敲�,給他們一個怎樣的稱呼好呢?說說你的看法并簡述理由。(3分)
6.2006年11月13日開始,12集大型電視記錄片《大國崛起》在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隆重推出,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綜合下面材料,說說“大國”的含義。(3分)
荷蘭:國土面積只相當于兩個半北京,在三百年前,僅有150萬人口,卻將自己的經濟勢力幾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荷蘭沒有強大的王權和充足的人力資源,依靠商業貿易來積累財富,被馬克思稱為當時的“海上第一強國”。
德國:歐洲中部最大的國家。統一成為德意志發展的最大的動力,全民教育為德國培養了高素質的國民,大學給德國帶來了創造和發明,智力成為這個國家最重要的資源。19世紀的德國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它站在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
美國:只有230年的歷史,在歐洲文明的基礎上,獨創性地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在二次世界大戰后,工業總產值占到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同時,還向世界50個國家和地區派駐了軍隊,最終在20世紀后期,美國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國。
得 分
評卷人
二、閱讀理解(共40分)
(一) 閱讀下面戴望舒的《偶成》詩,完成7~8題。(共4分)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舊的凝冰都嘩嘩地解凍,
那時我會再看見燦爛的微笑,再聽見明朗的呼喚——這些迢遙的夢。
這些好東西都決不會消失,因為一切好東西都永遠存在,它們只是像冰一樣凝結,而有一天會像花一樣重開。 (選自《戴望舒詩選》)
7.如果從揭示中心的角度為這首小詩換一個標題,下面四個短語中,最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春天重到 B.凝冰解凍 C.迢遙的夢 D.花兒重開 【 】
8.這首詩雖短,其語言卻極具表現力。請就你感受最深的一點,結合內容,談談體會。(2分)
座位號
得 分
評卷人
�。ǘ╅喿x下面《怎樣學習古文》一文,完成9~12題。(共10分)
怎樣學習古文?翻開《唐才子傳》,在唐朝,七八歲的孩子不僅能讀懂古文,還會寫古文。是不是當時人特別聰明呢?再看近代人,康有為“七歲能屬文”,梁啟超六歲學完《五經》�?梢娊窆湃说穆斆魇窍嗨频�。那么為什么現代人讀古文會成問題呢?這應當跟讀法有關。
前人讀書,剛啟蒙時,對讀的內容幾乎完全不懂。讀了若干年,豁然貫通,完全懂了,而且是“立體的懂”。其關鍵就在于熟讀背誦,把所讀的書全部裝在腦子里。假如不是如此,讀了一篇課文,記住了文中一些生字和句子,這只是“點線的懂”。生字是“點”,句子是“線”�!包c線的懂”是不夠的,因為一個字的解釋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關系而有變化,在不同的結構里也會改變原有的詞性,有了不同的用法,碰到這個字的解釋或用法有變化時就不好懂了。記住了一篇課文中所有的生字和句子,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記住了這篇課文的生字和句子,在別的課文里,同樣的字,假如它的意義或用法有了變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也還是不夠的。
而把一部書全部讀熟就不同了。比方“仁”字在《論語》中出現了104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