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復的中國心》高二傳記閱讀題及答案
“濃郁的中國情結”,這是描述李開復時人們經常用到的一個詞組。李開復在清華演講,當一個學生問他為什么回中國工作時,他回答說:“我從小就一直牢記父母的教誨:不要忘了自己是一個炎黃子孫。有位同事后來說:“開復終于把這句話說出來了。以前他從來沒有這樣說過,但我能夠感覺到,他心里有這句話。”很多人不明白李開復為什么“不務正業”,對中國的教育投入那么多的關注,其實答案就在這里。是對自己民族深深的關切和對自己民族身份的強烈自覺,讓他不知疲倦地奔走呼吁,不厭其煩地演講、寫文章,為學生答疑解惑。
很多人還說,李開復的“中國情結”來自于他的父親,他是“背負父命前行的人”。的確,有一些影響是在你毫無知覺的時候就悄悄滲入了內心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影響會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出來。父親把一直懸掛在自己書房中的錢穆先生題寫的“有容德乃大,無求品自高”的條幅留給了李開復。這些年來,這幅字陪著他往返于中美之間,他一直在用心體會著這幅字的內涵。
在待人接物上,李開復有著典型的中國表現:溫和、含蓄、不卑不亢。但有一次,當凌志軍在一本書里用“這個美國人”來描述他時,他在這幾個字的下面重重地畫了一道線,又在旁邊畫了一個問號。“他的強烈的反應給我留下極深印象,讓我清晰地感受到其中心境:他顯然不喜歡別人把他當作‘美國人’。”凌志軍如是說。
在微軟總部,李開復花了很多時間去幫助那里的華人學習怎樣在一個跨國公司里最快成功。提出要整合中國的研發隊伍,但是多位資深副總裁只知為了自己的地位斗爭,而不顧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李開復多次對公司領導提出對中國要言而有信,要有誠意,要先有付出才可能有回報,但是他的建議卻被束之高閣。2005年7月5日,李開復結束休假,走進了頂頭上司的辦公室。他的第一句話就是: “我必須聽從內心的召喚。”
李開復說,如果1998年微軟不是讓他來中國創辦研究院,而是讓他待在總部,他肯定不會答應微軟邀請他加盟的請求。說這話時,李開復的情緒有些激動。他對中國已經思念得太久,好不容易可以回來了,沒有任何猶豫,他便偕妻挈子來北京安了家。妻子和幼小的女兒跟他一樣感受--美國再好,感覺也是人家的。而在中國,他們感覺是在自己的地方。5年前調回美國工作后,李開復一直在尋找再次回國工作的機會。今年5月的一天,他打開新浪網,看到了Google要建中國公司的消息,就主動聯系了他的舊相識、Google CEO 埃里克。
七八月間,開復學生網上有一封信:“我最喜歡Google的一點就是Google相當支持我繼續幫助中國學生。我最喜歡回到中國的一點就是我可以面對面地幫助中國學生,不必只靠一個虛擬論壇。”如今,李開復重又回到中國,正式就任Google中國區總裁。他的其中一個打算是,招收50名“關門弟子”,親自對他們進行多方面的培養。
11.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李開復”濃郁的中國情結”,主要是指他身上有著典型的中國學人的性格:溫和,含蓄,不卑不亢。
B.從文章相關內容可知,1998,李開復答應微軟邀請他加盟的請求時,給微軟提出的條件,是要對方答應他來中國創辦研究院。
C.文章結尾處寫李開復重新回國正式就任谷歌中國區總裁,照應了文章標題,使傳主人物形象更加清晰,強化了文章主題的表達。
D.文章中”其中的心境”是指李開復顯然不喜歡別人把他這個純粹的中國人看作真正意義上的美國人。
E.李開復”不務正業”是指李開復為了中國的教育事業不知疲倦的奔走呼吁,不厭其煩的演講、寫文章、為學生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