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與他人協作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學生團結、協調的群體合作精神顯得很重要,而語文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則更為重要。語文的合作學習是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的最高境界。因此,面對不同差異的學生應采取更有利于不同學生全面發展的健康教育教學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知識,獲取求知過程的快樂,更加體會到合作的快樂和重要性。這樣,就會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和創新,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點,我深信不疑。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我采用分小組學習和A、B、C三等級進行教學,形成了“組組競爭”、“自我競爭”的學習氛圍,學生交流廣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了,教學的效率也得到顯著的提高。這種合作性學習既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又有利于教師的自我學習和提高教學能力。正如動機激發理論所說:激發動機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課堂教學中建立一種“利益共同體”。合作性學習即是如此。
五、辯證的看待問題,做好自我反思。
不少中小學生反映,教師是影響他們對一門學科是否感興趣的首要因素。而幾乎所有遭到老師惡意批評的學生,基本上都會對這位老師所擔任的教學科目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在這門學科上掉隊。我從某刊物上看到這樣一段文字:北京教科院學習障礙研究中心曾對200名中小學教師做過問卷調查,發現只有2.7%的教師認為自己教得不好是學生學習困難形成的原因,但35%的學生則認為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和管理。這說明在整個教學活動當中,老師的表現如何,已經成為學生學習障礙產生的重要一環。教師眼里的學習困難生之所以有這么多的缺點和不足,是由于教師習慣用一個標準去衡量:如衡量學生的發展,只用分數為標準;衡量學生學習方式是否正確,只用上課是否乖乖聽話、遵守課堂紀律為標準;衡量學生是否聰明,只用反應速度的快慢作為標準。而缺少“辯證的看待問題”的思想。我們對待這些所謂的“差生”,首先應該做的是反思:①反思自己的思維方式。比如上課注意力分散的學生,那么他可能發散性思維比較好;寫作業拖沓,但他可能仔細周全;②反思教育教學工作,建立檔案,記錄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并充分認識自己對學生的影響,有的放矢找出工作中的不足;③反思對學生的態度,必須以關心愛護學生為宗旨,讓每一個學生每一堂課都有收獲。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