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你入睡》教學設計
天津實驗中學 劉硯斐
教材特點:
本文位于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四學制)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這是一個以“親情”為話題的單元。
《擁你入睡》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敘事散文,也是一篇自讀課教材。文中父親那份充滿深愛的“溫馨而矛盾的心思”傳達出了特定時期父母們的共同心聲,正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理想素材;同時結合《風箏》一課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領下,探究出散文鑒賞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學生特點:
學生此時和文中的“兒子”一樣,正處在所謂的“心理斷乳期”:一方面他們渴望獨立,不滿意父母的喋喋不休和百般呵護,開始學習關照自我的心靈世界,于是與父母有了一種有意識的疏離感;另一方面,他們自身的各方面能力還不成熟,常常出現偏激和較為強烈的情緒波動,內心深處還渴望著成人的幫助和引導。因此,這個特定時期中,親子關系是令很多學生及家長感到棘手的普遍問題。
教師特點:
教師自身作為一個九歲男孩的母親,在人生經歷上,在心理情感上與作者頗為契合,第一次配樂自讀課文就潸然落淚,具備去感染和打動他人的條件。
結合這三方面特點制定了以下教學預案──
教學目標:
1.通過情感感染熏陶學生,加深對親情美、人性美的理解認識。
2.通過研讀文本的過程,聯系《風箏》一課的教讀,探究散文鑒賞的一般步驟及方法。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加深對親情美、人性美的理解認識。
2.引導學生探究出散文鑒賞的一般步驟及方法。
教學難點:
學生年齡與作者心境之間的差距決定了學生對文本解讀時的難度,如何縮短甚至消除這一差距是個難點。
教學用時:
1課時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方法:
自讀為主,適當點撥。
教學流程:
一、開發資源,前期準備
針對教學難點──學生年齡與作者心境之間的差距決定了學生對文本解讀時的難度,開發了“家長”這一課程資源。利用期中考試家長會的機會,結合家長反映孩子難以溝通的問題,引導家長回去閱讀《擁你入睡》一文,請家長將他們的讀后感想以書信的形式送給孩子,但先不直接交給孩子閱讀,而是封好,讓孩子帶到學校。因為這里存在一個教育時機的問題,等到上課前,將信提前放到每個學生的書箱內,待教育時機成熟再適時自讀。
布置預習作業:查找肖復興的人生經歷以及創作追求;揣摩語言,體會情感。
二、聯系舊知,導入新課
提到父愛,自然聯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兩篇文章有很多相似之處,采用以舊帶新的導入方法再適合不過。
三、走近作者,知人論世
肖復興的繼母對其影響非常大,特別對其創作追求的影響更是深遠。而了解他的人生經歷以及創作追求對理解文本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設想學生有可能找不到作家的創作追求的相關資料,因此可由教師介紹。
肖復興如是說:
a) 散文則是第一人稱的文學。它首先是寫給自己的喃喃自語。散文最適合寫自己。抽身自己于觀眾席上指手畫腳或攝影錄像,便等于抽掉了散文的靈魂。
b) 能夠寫出自己的也是讀者朋友們心中平日所思所想的一閃念。
四、配樂范讀,理清文脈
通過帶著思考題聆聽教師的配樂范讀,引導學生進入品讀和審美的情境,為理清文脈打好基礎。
兩道思考題:
◇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過程,找出最能概括出作者主要思想感情的兩個詞語。
一邊理敘事線,一邊把相應的感情線理出來�?蛇m當加以引導,尤其是幾次在“虛”與“實”之間往返之處。
五、揣摩語言,品味真意
從修辭方法中比喻的運用、句式中散句的運用、表達方式與人稱的變化以及詞語等角度揣摩語言,進一步品味這些語言所表露出的情感。
六、總結方法,作業遷移
引導學生梳理整堂課的教學步驟,在此基礎上,聯系《風箏》一課的教學,讓學生總結出散文鑒賞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了解作者→理清文脈→揣摩語言→品味真意
布置作業:運用今天上課所學到的步驟、方法下課閱讀肖復興的《母親》,將自己的鑒賞過程以及體會感悟如實記錄在周記本上。
七、自讀家信,感悟人生
“潤物細無聲”,此時除了屏幕上傅天琳的那首詩和一點背景音樂外,課堂上應是靜謐的,努力讓學生用“心”去自讀家長情真意切的話語。注重自讀、自悟。(可找一兩個學生談談個人感受)
八、利用名言,激情勉勵
在引用瓊瑤的話的基礎上,寄語: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當我們背負責任,懷揣夢想前行時別忘了背后那充滿“愛”與“希望”的目光,記得�;丶铱纯�,回家談談,回家笑笑,因為我們的信賴與快樂就是爸爸媽媽最大的快慰與幸福!
說明:本文轉自人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