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與學問》實用教案
教學目標:1.了解作家、作品,學習文中生字、詞。2.理解中心論點與分論點及之間的邏輯聯系。3.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4.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懷疑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教學重難點:①理解論證的層次。②理解中心論點與分論點及之間的邏輯聯系。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前準備:
1.教師:制作相關課件。
2.學生:熟讀本詞,掃清字詞障礙,搜索有關簡介顧頡剛生平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由搶鹽事件導入課題,群眾為什么搶鹽?缺乏對信息的懷疑判斷,看別人買就跟著買,形成搶購潮。那么我們該如何對待社會上的一些傳言呢?對,要有懷疑精神。那么懷疑和學問又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來學習顧頡剛先生的《懷疑與學問》。
二、簡介作者顧頡剛(1893—1980),字銘堅,江蘇蘇州人,歷史學家。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歷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懷疑和辨偽,有不少創見。編有《古史辨》,著有《漢代學術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三、字詞正音釋義:
顧頡剛(jié) 程頤(yí) 虛妄(wàng)步驟(zhòu) 懶惰(duò) 停滯(zhì)
【虛妄】沒有事實根據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擊,它自己就破滅。形容論點站不住腳,經不起反駁或攻擊。
【辨偽去妄】辨別虛假的并除去不合實際的。
【停滯】指因為受到阻礙,不能順利地運動或發展。
四、朗讀課文,梳理結構。
第一部分:(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第二部分:(3—6段)層層深入論證。
①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3—5自然段)
第一層:(3—4段)對于傳說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亦即懷疑;
第二層:(5自然段)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②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6自然段)
五、整體感知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中心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①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名言“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也可。)
②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引用古代名言,開門見山地提出來的。
2.本文由兩部分構成,它們是通過哪一句話聯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第六段首句“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②二者之間是層層深入的遞進關系。
③此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使全文結構自然分為兩大部分,前一個分句是第一部分的分論點,后一個分句是第二部分的分論點。
3.什么是懷疑精神?它對做學問有什么作用?
①事前經過一番思考,不隨便輕信的態度就是懷疑精神。
②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六、深入研讀
(一)探究論據
1.為了證明論點,作者運用了哪些論據?
(1)事實論據:①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②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③聽說“腐草為螢”④戴震善問的例子
(2)道理論據:①“學者先要會疑”。——程頤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③“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④“我懷疑,所以我存在”——笛卡爾
(二)探究寫法
1.舉例論證
①第4自然段為了論證對于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這個分論點,列舉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的例子并連續多次追問,清楚地告訴人們做學問時懷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樣以懷疑精神做學問。
②第6自然段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年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做論據,也很有說服力。
2.道理論證
①開頭引用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古代大學問家的經驗之談作為論點,也起到了論據的作用,很有說服力。
②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名言,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
③第6自然段的說理是:“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論證了“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3.正反對比論證
第6段通過正反對比論證懷疑精神對治學的重要性
(三)探究語言
1.本文語言準確、精練。下面的句子中共有四個“常常”,它們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
不能,四個詞語之間存在著一層更進一層的邏輯關系,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基礎和條件。所以不能調整。
七、拓展延伸
搜集有關“治學”的名人名言。
1.學貴心悟,守舊無功。——張載
2.君子不隱其短,不知則問,不能則學。——董仲舒
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4.古人學問并稱,明均重也,不能問者,學必不進。——陳宏謀
5.群疑并興,寢食俱廢,乃能驟進。——朱熹
八、課堂小結
本文中心論點鮮明突出,論證層層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論點論證中心論點,事例分析得透徹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舉事例進行論證,使文章有理有據,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