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感情地朗讀第9、10自然段:把小女孩怕奶奶消失,要留住奶奶的急切心情讀出來。
4.討論第五次擦火柴,理解重點句含義。
(1)老師接著學生讀的第10自然段導讀:“她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為的是——學生說出原因(要把奶奶留�。�。老師接著導讀完第11自然段,提問: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結果怎樣?
(2)出示重點句,理解其含義。
“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
對這句話的理解,要先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弄清這里所指的是死亡,是離開這個世界。然后追問:小女孩是在什么情況下死的?學生聯系前面的內容,就會弄清小女孩是在產生幻覺的絕境中死的,仿佛是奶奶摟著她一起飛走的。老師繼續追問:從中你體會到什么?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更深一層理解到,小女孩活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饑餓,只有痛苦,死亡才能擺脫這一切�?梢娦∨⑹挚蓱z和悲慘,可見當時社會十分黑暗和不公。
(3)有感情地朗讀第12自然段。
(七)體會作者的合理想象。
1.提問: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都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嗎?為什么?
這是小女孩在擦燃火柴時看到的幻象,不是實在的事物,而是作者的想象。在現實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餓,沒有歡樂,沒有人疼愛,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溫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別的孩子那樣得到歡樂,得到圣誕禮物,她是多么想念疼愛她的奶奶��!火爐、烤鵝、節日的歡樂、奶奶的疼愛,都是她平時渴望得到而又根本無法得到的東西,只能在她臨死之前的幻覺中才出現。
在學生理解到這兒后,老師可以追問,從幻象與現實的對比中,你體會到什么?
學生從強烈的對比中就會深刻體會到小女孩的可憐和悲慘,對她寄寓了無限的同情。
(八)學習第三段。
1.自己讀第三段,說說這段寫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2.學生質疑。
3.師生討論提出的問題,理解重點句。
(1)小女孩凍死了,為什么描寫她“兩腮通紅”、“帶著微笑”?
學生聯系上文,就會理解到小女孩是在幻象的幸福與歡樂中死去�;孟笈c現實,死亡與微笑形成鮮明而強烈的對比,突出了小女孩命運的悲慘,引發人們對她的同情。
(2)為什么要特別寫明她是在“大年夜”凍死的?
“大年夜”本應是歡樂和幸福的時刻,可是賣火柴的小女孩卻在這特殊的時刻凍死了,這樣更增強了對比的效果,啟發人們深思。
(3)“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睂︖@句話中的兩個“幸�!�,你是怎樣理解的?
這句話中第一個“幸�!钡囊馑际切∨⑴R死時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許多美麗的東西的幻覺中死去的。第二個“幸�!钡囊馑际切∨⑺懒司托腋A�,就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了。這里的“幸�!睂嶋H是反語,真正的意思是受罪和死亡。
老師繼續追問:從文章的結尾中,你能體會出作者飽含著什么樣的情感?
文章的結尾飽含了作者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同情,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
4.指導朗讀:小女孩死了,我們也對她寄寓了無限的同情。請同學們用同情憐惜的感情來朗讀這一段。
(九)配樂朗讀全文。
(十)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