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預習導學案(2課時)
第一課時偏重預習導學,第二課時偏重課堂探究。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贊美鄧稼先的語句,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特點。
3、學習鄧稼先熱愛祖國、默默奉獻的優秀品質。
學習重點:
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把握鄧稼先的思想品格忽然奉獻精神。
2、學習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課文的有關背景資料的方法。
學習難點: 學習本文的語言特色。
預習提示
一、作者簡介
楊振寧,1922年生于合肥。早年就讀于清華大學,1945年赴美從事核子物理學研究,榮獲美國五所大學的博士學位。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創立“李楊宇稱不守恒定律”,獲得諾貝爾獎。擔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楊教授經�;貒v學,對祖國的科學事業極為關心。
二、生字生詞
元勛xūn 選聘pìn 殷紅yān 氫彈qīng 懈怠xiè 癌癥ái 開拓tuò 署名shǔ 交瘁cuì
奠基diàn 孕育yùn 無垠yín 難堪kān 夐xiòng 黯兮ànxī 日曛xūn 摯友zhì 鄧稼jià先
鮮為人知xiǎn 婦孺皆知rú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盡瘁cuì
【可歌可泣】值得歌頌,使人感動得流淚�!炯矣鲬魰浴棵考颐繎舳贾�。
【孕育】懷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醞釀著新事物�!狙瞿健烤囱鏊寄�。
【鋒芒畢露】畢,完全。銳氣、才干顯露無遺�!驹獎住苛⒋蠊Φ娜�。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堅持到底�!鹃焺e】長時間的分別。
【家喻戶曉】喻,明白;曉,知道。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知人之明】知,了解、知道;明,眼力。識別人的眼力。
【馬革裹尸】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形容軍人戰死沙場。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走。
【當之無愧】指完全承受某種榮譽或稱號,沒有什么可以慚愧的。
【層出不窮】各種各樣的事物或現象沒有間斷地出現。
【截然不同】斷然不一樣,形容毫無共同之處。截然:分明地,顯然地。
【慶幸】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結局而感到高興。
【任人宰割】比喻任憑別人欺壓,不圖反抗。任:聽憑,任憑;宰割:砍殺,切割,比喻侵略、壓迫、剝削。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謹慎,貢獻出全部精力,直到死為止�,F指不怕苦,不怕死,為革命為人民而奮斗終身。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悟
1、分析課文每一部分,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悟
1、分析課文每一部分,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過列舉 1898年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瓜分情況,讓讀者管窺百年中國的屈辱歷史。然而~個世紀后,中國人站起來了,就在這新中國剛剛誕生的早晨,新中國帶著從黑夜走出的迷們,披著朝陽的霞光,迎來了從海外歸來的一位對祖國母親有拳拳之心的兒子——鄧稼先。
第二部分,簡述鄧稼先的生平。寫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經歷,特別是對中國核武器設計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第三部分,寫了鄧稼先與奧本海默的比較,以凸現鄧稼先的人品。奧本海默是一位出類拔草、鋒芒畢露,在美國家喻戶曉的原子彈工程領導人。鄧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樸實,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說,鄧稼先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最有奉獻精神的兒子。
第四部分,通過寫鄧稼先的誠懇周到及領導中國原子彈工程所創造出來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復雜的情感,作者為民族而自豪,為稼先而驕傲。
第五部分,高度贊揚了鄧稼先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堅定、執著與勇敢。通過回顧學生時代課本中的《吊古戰場文》,描繪了沙漠戈壁的荒涼與凄惋,同時也指出了從事這項偉大工作需具備超凡的直覺判斷、嚴謹的邏輯思維、果敢的膽識、堅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又令常人難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險。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給鄧稼先的贊歌和挽歌,同時也是一首唱給祖國的頌歌和戀歌。
《鄧稼先》課堂探究案
一、導入新課
二十世紀,中華民族經歷著偉大而深刻的變遷。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是一般人無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卻不為人所知。這些鮮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偉大的�!皟蓮椩獎住编嚰谙染褪沁@樣一位高尚的,偉大的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回憶性散文《鄧稼先》。
二、 閱讀分析課文:
(一)默讀第一部分。說說為什么要概述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歷史?
文章開頭列舉中國一百年前的歷史對于表現人物的作用:通過鮮明的對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創造的偉大成就,從而把鄧稼先的貢獻放在一個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中國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為我們有了強大的國力,而由鄧稼先領導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無疑是這之中最閃亮的一筆,突出了鄧稼先的貢獻之大。
(二)默讀第三部分。
1、說說為什么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并說說鄧稼先的性格特點。
作者將美國和中國原子彈設計的領導人奧本海默與鄧稼先作對比的目的:他們是從兩個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長起來的科學家,作者的意圖顯然不是要褒貶某人,而是通過對比,更能鮮明的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
2、鄧稼先與奧本海默最本質的區別是什么?
鄧稼先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誠坦白,從不驕人,具有淳樸的農民氣質,而奧本海默是一個鋒芒畢露的人物。
3、如何理解“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薄班嚰谙仁侵袊伯a黨的理想黨員�!边@兩句話。
這是對鄧稼先做出的精當的評價,高度贊揚了鄧稼先無私奉獻的精神。
(三)默讀第四部分。
說說你對“事后我連想自己為什么會有那樣大的感情震蕩…??我始終想不清楚”這句話的理解。
樸實的語言中蘊含著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為什么會有那樣大的感情動蕩,是為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這一句作者運用兩個表選擇關系的設問句,充分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引起的感情震蕩,它含蓄地告訴讀者,作者既為中華民族感到自豪,更為稼先領導國內學者和技術人員獨立地設計出中國的原子彈而感到驕傲,語言簡練,蘊含豐富。
(四)朗讀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讀《吊古戰場文》的原文和譯文。說說引用的作用?
從側面描述鄧稼先工作環境之惡劣,艱苦,同時也含蓄的將研制兩彈必做一場鏖(áo)戰,而科學家們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見硝煙的戰場。
(2)理解“粗估’參數的時候…… 又要有穩健的判斷”這組排比句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連續三個必備的高標準素質,有力的說明了鄧稼先的杰出才能。
(五)朗讀第六部分。
1、體會第2~5節的排比所抒發的強烈的感情。
第二節從朋友的角度對摯友的品質、精神、貢獻的深情贊譽。
第三節是從歷史的角度高度評價鄧稼先為祖國、民族所做的杰出貢獻。
第四節是從人生觀的角度對鄧稼先的生命質量、價值和意義給予熱烈稱頌。
第五節是從選擇角度突出鄧稼先對事業和祖國、民族的赤誠熱愛。
2、如何理解“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边@兩句話。
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為廣大人民的利益,奉獻自己的一生,這是鄧稼先的人生。走這樣的人生道路,是鄧稼先的性格與品質決定的。所以作者說,如果鄧稼先再次選擇人生,還會這么走。這兩句話總寫出了鄧稼先的偉大之處。
三、總結
深刻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記敘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評傳,而是以民族文化為背景,以民族情結,私人友愛為基調,用平實質樸的語言敘寫了一個淳樸謙遜的科學工作者的奮斗歷程。同時文中還插入了幼兒讀本、詩歌電報書信等內容,抒發了對鄧稼先的贊頌之情。本文作為一篇回憶性散文,可以說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題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華文化,就能孕育像鄧稼先這樣的優秀兒女,也正是因為有了鄧稼先一類的杰出人物,我們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主題歸納
本文將鄧稼先的生平、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描寫、評價,突出了他對民族的貢獻,高度贊揚了他深沉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的崇高情懷。
寫作特色
1、善于用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2、感情真摯。
四、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 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