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設計:龍的故鄉
【學習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學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學習重點】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自主預習案】
安排學生預習,快速默讀文章,用圈點勾畫和記錄摘要獲取要點信息、概括課文內容。分析文章的表現手法,如恰當的描述、敘述中有議論等。利用課堂實踐活動,了解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探索月球的奧秘。
【課內探究案】
一、情景導入,明確目標
同學們,“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伴著這熟悉的兒歌,我們不知不覺地走過了孩提時代,美麗的月亮一直吸引著我們,奇妙的幻想終于在1969年的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伴著“阿波羅11號”----太空雄鷹而展翅飛落月球,今天,讓我們在朱長超的引領下去重溫那一刻。(板書文題、作者)
作者簡介
朱長超,當代科普作家。最近出版的《20世紀科學發現縱橫談》一書,多科學、多方面的介紹和評述了剛結束的一個世紀內的重大科學發現和做出這些發現的有關工作者,共分“科學開拓著世界”“科學智慧的光芒”“科學精神的豐碑”等六章共54篇。
背景資料
為了打破前蘇聯的航天優勢,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批準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計劃,即以希臘神話中太陽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探險計劃�!鞍⒉_”計劃是一項宏偉龐大的工程,在該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大約有40萬人和2萬多家公司參加,耗資240億美元�!鞍⒉_”計劃從1961年開始實施至1972年結束,先后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它不僅實現了美國趕超前蘇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特別是推進制導、結構、材料、電子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本文記敘了第一次登月的全過程。
二、自主探究,釋疑解惑
1.學生快速閱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讀,不回視。閱讀中,勾畫出重點字詞,并利用工具書掌握其讀音和意義。
三、結合目標,有效訓練
1.想象訓練
你駕駛著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外星生命。你離開地球已經好幾天了,這時透過炫窗,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2.當堂訓練(見下面)
【拓展檢測案】
1、給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注音寫出漢字。
(1)áng( )首挺立 (2)軌道( ) (3)橢圓形 ( )
(4)小心yìyì( ) (5)鐵鍬( ) (6)狹zhǎi( )
2、選出最恰當的詞語填空。
蘇州的美是古典的。哪怕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 (優美、幽雅),那么莊嚴。它一會兒叫你想起我們偉大的歷史,一會兒叫你(想起、溫習)許多美麗的傳說。蘇州的美是 (內在、含蓄)的。要是不下番尋索的功夫,你就別想 (領會、領略)它。
3、解釋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雖說是近鄰,離地球也有38萬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邁開了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樹起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3)、飛船開始作減速飛行,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到達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4、 本文采用的是順敘的方法,即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后的順序來敘述的方法,這樣讀者容易把握。登月的前前后后總共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請各用兩個字來概括一下每一階段的主要內容。
【問題探究】
5、聯系全文看課文標題“月亮上的足跡”有什么深刻意義?
6、作者是如何將登月這一復雜過程敘述清楚的?
7、“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卑⒛匪固乩实倪@段話,有何深刻意義?
【主題閱讀】
(一)、閱讀后回答問題。
人類為何對月球情有獨鐘
①月球是地球的近鄰,也是地球惟一的天然衛星。早在遙遠的古代,人類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每當中秋佳節,皓月當空,把酒賞月,其樂融融之時,蘇東坡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名句正道出了人們對這一良辰美景的美好祝愿。
②人們只看到了那朗朗夜空中美麗動人的月光,但可能并不知道,月亮原來與人類的生命還息息相關呢。美國謝魯·皮爾遜博士的研究指出,在太陽系最初形成時,月球即受到地球的牽引,成為它的衛星。在月球靠近地球的過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現強烈的潮汐起伏,這種劇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氣溫劇增,導致地心熔化。地球巖漿在高溫及高牽引力作用下,出現旋轉式滾動,其結果產生了磁場。正是這一“超巨”磁場,對地球形成了一個“保護盾”,減少了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的侵襲,因而地球上的各種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長。如果沒有這個“保護盾”,外來的射線會將最初出現在地球上生命幼體全部殺死,使生物根本無法在地球上生存、生長、繁殖�?梢�,從某種意義上講,月球成了地球上眾多生命的“保護神”。
③現代科學研究也證實,人的心理變化也和月亮的盈虧周期有關。這是因為人體約有80﹪的液體,月亮引力也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樣對人體中的液體發生作用,從而造成人體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一般在滿月時為生物高潮,這時人的頭部和胸部的電位差比較大,容易激動,導致人的情緒極不穩定,因此最易出事。如精神不正常者多在月夜發作。人們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就連人類的謀殺、毒害、抑郁和心臟病的發作也都與月亮的盈虧有關,并認為月亮產生的陽離子能誘發人的反常行為。人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必將更多地揭示出人類與月亮的深層次的奧妙。
④月球也是解決日益困擾著人類的能源問題的理想基地。因月球表面近于真空狀態,太陽輻射可以毫無阻擋地到達月球表面,因此,在月球表面建立全球性、并聯式的太陽能發電廠,能長期獲得穩定的電能。由于月球既無磁場,又無大氣,太陽風離子可以毫無阻擋地抵達月球表面。加上小天體的撞擊,致使月球表面覆蓋的5—10米厚的月壤層都富含太陽風成分,如氫、氦、氖、氬、氮等,其中作為核電燃料之一的氦-3,在地球上蘊藏量極少,容易取用的估計只有500千克左右,而在月球表層5—10米的土壤內就含有氦-3總量達到100—500萬噸,可成為人類萬年以上長期使用的清潔、安全和高效的核聚變發電燃料。
8、解釋下面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其樂融融:
(2)息息相關:
9、“早在遙遠的古代,人類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你能舉出實際的例子嗎?
10、根據第②自然段回答:月球與地球之間的“磁場”是怎樣形成的?
11、月球對地球的“保護盾”的作用體現在哪里?
12、“精神不正常者”為什么多在月夜發作?
13、從第④自然段看,月球能從哪兩個方面為人類提供能源?
14、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留傳久遠的詠月的句子。在我國古代有很多詠月的名句,你還知道哪些?請舉兩個例子,并指出作者是誰。
如:從小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
(二)、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月跡
賈平凹
我們這些孩子 什么都覺得新鮮 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中秋的夜里 我們在院子里盼著月亮,好久卻不見出來 便坐回中堂里 放了竹窗簾兒悶著 纏奶奶說故事。
奶奶是會說故事的;說了一個 還要再說一個……奶奶突然說:
“月亮進來了 ”
我們看時 那竹窗簾兒里 果然有了月亮 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 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 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我們都高興起來 又都屏氣兒不出 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 會一口氣吹跑了呢。月亮還在竹簾兒上爬 那滿圓卻慢慢又虧了末了便全沒了蹤跡 只留下一個空鏡一個失望。奶奶說:
“它走了 它是匆匆的;你們快出去尋月吧 ”
我們就都跑出門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 但再也不是那么一個滿滿的圓了,盡院子的白光 是玉玉的 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 桂花還沒有開 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我們都走近去 不知道那個滿圓兒去哪兒了,卻疑心這骨朵兒是繁星兒變的;抬頭看著天空 星兒似乎就地平日少了許多。月亮正在頭頂,明顯大多了也圓多了 清清晰晰看見里邊有了什么東西。
15、文中畫線的句子表現出小孩子怎樣的特點?
16、文中對月的描寫甚是生動細致,試用直線畫出你最欣賞的一句,并試著寫出一首或一兩句你最喜歡的寫月的詩(句)。
17、“它走了,它是匆匆的……”,從奶奶的話中,你受到什么啟發?
18、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對“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得滿足”的理解。
【創新應用】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請按下面要求作答。
19、請說說說端午節的來歷。
20、過“端午節”,你的家鄉有哪些風俗習慣?
21、從2008年起,我國已將“端午節”明文規定為法定節日,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