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兒的信》問題分析與探究
華語網初中語文欄目組
樂觀的人本主義信念。上帝沉思著離去,這意味著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終于意識到了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離去,就是對人性理性的認可和屈服。13、面對女兒的問題,作者沒有輕下結論,他是怎樣解釋“什么是愛情”的?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對愛情的觀點。
此題是針對本文寫法上的特點進行考查的,以引導學生體會針對不同的對象靈活運用表現手法的道理。概括作者關于愛情的觀點,關鍵在于抓住開頭、結尾等起畫龍點睛作用的議論句。
本文作者是回答自己14歲的女兒關于愛情的提問的,由于女兒還是個涉世未深的少年,所以作者沒有用那種講深奧道理的方法,而是采取了寓言故事的形式,借生動有趣的故事,啟發女兒正確看待愛情。
作者在信中談論愛情,主要是談“情”與“性”,強調人類高尚的愛情應該遠遠超越“傳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14、對本文作者的愛情觀,我們應怎樣理解、看待?
此討論題是為了幫助學生較客觀、全面的了解作者的愛情觀,從而對本文所持的觀點、所述的道理形成較科學的認識。
作者在這封信里談論愛情,主要是談“情”與“性”、或人的“精神性”與“生物性”的關系,強調人類高尚的愛情應該遠遠超越“傳宗接代”的生理需要。這一思想,可以說是貫穿在作者所有愛情論述中的一個主旋律(見作者著《愛情的教育》)。但是,毋庸諱言,“性”也是人生的重要內容。作者曾批判“西方資產階級”受弗洛伊德“性本能”學說的影響,夸大了本能、性欲對于人格的作用。對此,我們應客觀而辯證地分析。作者之所以強調他的愛情觀,既是與當時蘇聯弘揚社會主義的主導價值觀合拍,也是和他所面對的教育對象(中學生)有關的。我們在研討本文及愛情問題時,應該坦誠而審慎地把握“情”與“性”的分寸,不能偏執一端。
另外,愛情的問題涉及方方面面,可謂包羅萬象。本文及作者其他的愛情論著,不可能面面俱到,對此不應求全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