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頁:題辭 黃花節的雜感 略論中國人的臉 革命時代的文學
第二頁:寫在《勞動問題》之前 略談香港
第四頁:讀書雜談 通信
第五頁:答有恒先生
第六頁:辭“大義” 反“漫談”
第七頁:憂“天乳” 革“首領” 第八頁:談“激烈” 第九頁:扣絲雜感
第十頁:“公理”之所在 可惡罪 “意表之外” 新時代的放債法 九月間在廣州夏期學術演講會
第十四頁:小雜感
第十五頁:再談香港
第十六頁:革命文學 《塵影》題辭 當陶元慶君的繪畫展覽時
第十七頁:盧梭和胃口 文學和出汗 文藝和革命
第十八頁:談所謂“大內檔案”
第十九頁:擬豫言 大衍發微
不料主席的某先生〔4〕——他那時是委員——接著演說,說這是我太謙虛,就我過去的事實看來,確是一個戰斗者,革命者。于是禮堂上劈劈拍拍一陣拍手,我的“戰士”便做定了。拍手之后,大家都已走散,再向誰去推辭?我只好咬著牙關,背了“戰士”的招牌走進房里去,想到敝同鄉秋瑾〔5〕姑娘,就是被這種劈劈拍拍的拍手拍死的。我莫非也非“陣亡”不可么?
沒有法子,姑且由它去罷。然而苦矣!訪問的,研究的,談文學的,偵探思想的,要做序,題簽的,請演說的,鬧得個不亦樂乎。我尤其怕的是演說,因為它有指定的時候,不聽拖延。臨時到來一班青年,連勸帶逼,將你綁了出去。而所說的話是大概有一定的題目的。命題作文,我最不擅長。否則,我在清朝不早進了秀才了么?然而不得已,也只好起承轉合,上臺去說幾句。但我自有定例:至多以十分鐘為限�?墒切睦镞€是不舒服,事前事后,我常常對熟人嘆息說:不料我竟到“革命的策源地”來做洋八股了。
還有一層,我凡有東西發表,無論講義,演說,是必須自己看過的。但那時太忙,有時不但稿子沒有看,連印出了之后也沒有看。這回變成書了,我也今天才知道,而終于不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里面是怎樣的東西�,F在我也不想拿什么費話來搗亂,但以我們多年的交情,希望你最好允許我實行下列三樣——
一,將書中的我的演說,文章等都刪去。
二,將廣告上的著者的署名改正。
三,將這信在《語絲》上發表。
這樣一來,就只剩了別人所編的別人的文章,我當然心安理得,無話可說了。但是,還有一層,看了《魯迅在廣東》,是不足以很知道魯迅之在廣東的。我想,要后面再加上幾十頁白紙,才可以稱為“魯迅在廣東”。
回想起我這一年的境遇來,有時實在覺得有味。在廈門,是到時靜悄悄,后來大熱鬧;在廣東,是到時大熱鬧,后來靜悄悄。肚大兩頭尖,像一個橄欖。我如有作品,題這名目是最好的,可惜被郭沫若先生占先用去了�!�6〕但好在我也沒有作品。
至于那時關于我的文字,大概是多的罷。我還記得每有一篇登出,某教授便魂不附體似的對我說道:“又在恭維你了!
看見了么?”我總點點頭,說,“看見了�!闭勏氯�,他照例說,“在西洋,文學是只有女人看的�!蔽乙颤c點頭,說,“大概是的罷�!毙睦飬s想:戰士和革命者的虛銜,大約不久就要革掉了罷。
照那時的形勢看來,實在也足令認明了我的“紙糊的假冠”〔7〕的才子們生氣。但那形勢是另有緣故的,以非急切,姑且不談�,F在所要說的,只是報上所表見的,乃是一時的情形;此刻早沒有假冠了,可惜報上并不記載。但我在廣東的魯迅自己,是知道的,所以寫一點出來,給憎惡我的先生們平平心——
一,“戰斗”和“革命”,先前幾乎有修改為“搗亂”的趨勢,現在大約可以免了。但舊銜似乎已經革去。
二,要我做序的書,已經托故取回。期刊上的我的題簽,已經撤換。
三,報上說我已經逃走,或者說我到漢口去了。寫信去更正,就沒收。
四,有一種報上,竭力不使它有“魯迅”兩字出現,這是由比較兩種報上的同一記事而知道的。
五,一種報上,已給我另定了一種頭銜,曰:雜感家。
〔8〕評論是“特長即在他的尖銳的筆調,此外別無可稱�!比欢M覀兒汀冬F代評論》合作。為什么呢?他說:“因為我們細考兩派文章思想,初無什么大別�!保ù丝涛也胖�,這篇文章是轉錄上海的《學燈》〔9〕的。原來如此,無怪其然。寫完之后,追注。)
六,一個學者〔10〕,已經說是我的文字損害了他,要將我送官了,先給我一個命令道:“暫勿離粵,以俟開審!”
阿呀,仁兄,你看這怎么得了呀!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鐵窗斧鉞風味”,而在青天白日之下又有“縲紲之憂”〔11〕了。
“孔子曰:‘非其罪也�!云渥悠拗��!迸挛幢赜羞@樣僥幸的事罷,唉唉,嗚呼!
但那是其實沒有什么的,以上云云,真是“小病呻吟”。
我之所以要聲明,不過希望大家不要誤解,以為我是坐在高臺上指揮“思想革命”而已。尤其是有幾位青年,納罕我為什么近來不開口。你看,再開口,豈不要永“勿離粵,以俟開審”了么?語有之曰: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此之謂也。
我所遇見的那些事,全是社會上的常情,我倒并不覺得怎樣。我所感到悲哀的,是有幾個同我來的學生,至今還找不到學校進,還在顛沛流離。我還要補足一句,是:他們都不是共產黨,也不是親共派。其吃苦的原因,就在和我認得。
所以有一個,曾得到他的同鄉的忠告道:“你以后不要再說你是魯迅的學生了罷�!痹谀炒髮W里,聽說尤其嚴厲,看看《語絲》,就要被稱為“語絲派”;和我認識,就要被叫為“魯迅派”的。
這樣子,我想,已經夠了,大足以平平正人君子之流的心了。但還要聲明一句,這是一部分的人們對我的情形。此外,肯忘掉我,或者至今還和我來往,或要我寫字或講演的人,偶然也仍舊有的。
《語絲》我仍舊愛看,還是他能夠破破我的岑寂。但據我看來,其中有些關于南邊的議論,未免有一點隔膜。譬如,有一回,似乎頗以“正人君子”之南下為奇,殊不知《現代》在這里,一向是銷行很廣的。相距太遠,也難怪。我在廈門,還只知道一個共產黨的總名,到此以后,才知道其中有CP和CY〔12〕之分。一直到近來,才知道非共產黨而稱為什么Y什么Y〔13〕的,還不止一種。我又仿佛感到有一個團體,是自以為正統,而喜歡監督思想的�!�14〕我似乎也就在被監督之列,有時遇見盤問式的訪問者,我往往疑心就是他們。但是否的確如此,也到底摸不清,即使真的,我也說不出名目,因為那些名目,多是我所沒有聽到過的。
以上算是牢騷。但我覺得正人君子這回是可以審問我了:
“你知道苦了罷?你改悔不改悔?”大約也不但正人君子,凡對我有些好意的人,也要問的。我的仁兄,你也許即是其一。
我可以即刻答復:“一點不苦,一點不悔。而且倒很有趣的�!�
土耳其雞〔15〕的雞冠似的彩色的變換,在“以俟開審”之暇,隨便看看,實在是有趣的。你知道沒有?一群正人君子,連拜服“孤桐先生”的陳源教授即西瀅,都舍棄了公理正義的棧房的東吉祥胡同,到青天白日旗下來“服務”了�!睹駡蟆返膹V告在我的名字上用了“權威”兩個字,當時陳源教授多么挖苦呀〔16〕。這回我看見《閑話》〔17〕出版的廣告,道:
“想認識這位文藝批評界的權威的,——尤其不可不讀《閑話》!”這真使我覺得飄飄然,原來你不必“請君入甕”,自己也會爬進來!
但那廣告上又舉出一個曾經被稱為“學棍”的魯迅來,而這回偏尊之曰“先生”,居然和這“文藝批評界的權威”并列,卻確乎給了我一個不小的打擊。我立刻自覺:阿呀,痛哉,又被釘在木板上替“文藝批評界的權威”做廣告了。兩個“權威”,一個假的和一個真的,一個被“權威”挖苦的“權威”和一個挖苦“權威”的“權威”。呵呵!
祝你安好。我是好的。
魯迅。九,三。
※ ※ ※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一日《語絲》周刊第一五一期。
〔2〕《魯迅在廣東》 鐘敬文編輯,內收魯迅到廣州后別人所作關于魯迅的文字十二篇和魯迅的講演記錄稿三篇、雜文一篇。一九二七年七月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3〕“革命后方” 一九二六年七月國民革命軍自廣東出師北伐,因而當時廣東有“革命后方”之稱。
〔4〕指國民黨政客朱家驊,他當時任中山大學委員會委員(實際主持校務)。一九二七年一月二十五日在中大學生歡迎魯迅的大會上,他也借機發表演說。
〔5〕秋瑾(1879?—1907) 字璇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一九○四年留學日本,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先后加入光復會、同盟會。一九○六年春回國。一九○七年在紹興主持大通師范學堂,組織光復軍,準備與徐錫麟在浙、皖同時起義。徐錫麟起事失敗后,她于七月十三日被清政府逮捕,十五日遇害。
〔6〕郭沫若(1892—1978) 四川樂山人,創造社的主要成員,文學家、歷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堕蠙臁肥撬男≌f散文集,一九二六年九月創造社出版。
〔7〕“紙糊的假冠” 這是高長虹嘲罵作者的話。
〔8〕指香港《循環日報》。引文見一九二七年六月十日、十一日該報副刊《循環世界》所載徐丹甫《北京文藝界之分門別戶》一文。
〔9〕《學燈》 上�!稌r事新報》的副刊。一九一八年二月四日創刊,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四日�?��!稌r事新報》當時是研究系的報紙。
〔10〕指顧頡剛。一九二七年七月,顧頡剛從漢口《中央日報》副刊看到作者致孫伏園信,其中有“在廈門那么反對民黨……的顧頡剛”等語,他即致函作者,說“誠恐此中是非,非筆墨口舌所可明了,擬于九月中旬回粵后,提起訴訟,聽候法律解決”,并要作者“暫勿離粵,以俟開審”。參看《三閑集·辭顧頡剛教授令“候審”》。
〔11〕“縲紲之憂” 《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云渥悠拗��!惫遍L,孔丘弟子�?w絏,亦作縲紲,古時系罪人的黑色繩索。
〔12〕CP 英文Communist Party的縮寫,即共產黨;CY,英文Communist Youth的縮寫,即共產主義青年團。
〔13〕指國民黨御用的反動青年組織。如L.Y.,即所謂“左派青年團”;T.Y.,即“三民主義同志社”。
〔14〕指所謂“士的派”(又稱“樹的黨”),國民黨右派“孫文主義學會”所操縱的廣州學生界的一個反動團體。按“士的”是英語Stick(手杖、棍子)的音譯。
〔15〕土耳其雞 即吐綬雞,俗稱火雞。頭部有紅色肉冠,喉下垂紅色肉瓣;公雞常擴翼展尾如扇狀,同時肉冠及肉瓣便由紅色變為藍白色。
〔16〕《民報》 一九二五年七月創刊于北京,不久即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查封。關于《民報》的廣告,。陳西瀅于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晨報副刊》發表的《致志摩》中挖苦作者說:“不是有一次一個報館訪員稱我們為‘文士’嗎?魯迅先生為了那名字幾乎笑掉了牙�?墒呛髞砟硤筇焯旃拇邓恰枷虢绲臋嗤摺�,他倒又不笑了�!�
〔17〕《閑話》 陳西瀅發表在《現代評論》“閑話”專欄文章的結集,名為《西瀅閑話》,一九二八年三月上海新月書店出版。
答有恒先生
有恒〔2〕先生:
你的許多話,今天在《北新》〔3〕上看見了。我感謝你對于我的希望和好意,這是我看得出來的�,F在我想簡略地奉答幾句,并以寄和你意見相仿的諸位。
我很閑,決不至于連寫字工夫都沒有。但我的不發議論,是很久了,還是去年夏天決定的,我豫定的沉默期間是兩年。
我看得時光不大重要,有時往往將它當作兒戲。
但現在沉默的原因,卻不是先前決定的原因,因為我離開廈門的時候,思想已經有些改變。這種變遷的徑路,說起來太煩,姑且略掉罷,我希望自己將來或者會發表。單就近時而言,則大原因之一,是:我恐怖了。而且這種恐怖,我覺得從來沒有經驗過。
我至今還沒有將這“恐怖”仔細分析。姑且說一兩種我自己已經診察明白的,則:
一,我的一種妄想破滅了。我至今為止,時時有一種樂觀,以為壓迫,殺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這種老人漸漸死去,中國總可比較地有生氣�,F在我知道不然了,殺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對于別個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無顧惜。如果對于動物,也要算“暴殄天物”〔4〕。我尤其怕看的是勝利者的得意之筆:“用斧劈死”呀,……“亂槍刺死”呀……。我其實并不是急進的改革論者,我沒有反對過死刑。但對于凌遲和滅族,我曾表示過十分的憎惡和悲痛,我以為二十世紀的人群中是不應該有的。斧劈槍刺,自然不說是凌遲,但我們不能用一粒子彈打在他后腦上么?結果是一樣的,對方的死亡。但事實是事實,血的游戲已經開頭,而角色又是青年,并且有得意之色。我現在已經看不見這出戲的收場。
二,我發見了我自己是一個……。是什么呢?我一時定不出名目來。我曾經說過:中國歷來是排著吃人的筵宴,有吃的,有被吃的。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會被吃�!�5〕但我現在發見了,我自己也幫助著排筵宴。先生,你是看我的作品的,我現在發一個問題:看了之后,使你麻木,還是使你清楚;使你昏沉,還是使你活潑?倘所覺的是后者,那我的自己裁判,便證實大半了。中國的筵席上有一種“醉蝦”〔6〕,蝦越鮮活,吃的人便越高興,越暢快。我就是做這醉蝦的幫手,弄清了老實而不幸的青年的腦子和弄敏了他的感覺,使他萬一遭災時來嘗加倍的苦痛,同時給憎惡他的人們賞玩這較靈的苦痛,得到格外的享樂。我有一種設想,以為無論討赤軍,討革軍,倘捕到敵黨的有智識的如學生之類,一定特別加刑,甚于對工人或其他無智識者。為什么呢,因為他可以看見更銳敏微細的痛苦的表情,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