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么要把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合起來寫
《語文學習》(1989.2)“教學信箱”欄在回答“魯迅為什么要把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合起來寫”這個問題時,認為魯迅是有意把“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作一鮮明對比�!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的主旨就是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對此我實不敢茍同,現呈一孔之見,以求教于方家。
《朝花夕拾》的小引中有這樣一段話:“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唯獨在記憶上還有舊的意味留存�!�
這段話明確地告訴我們:這本回憶性散文集就是魯迅永別故鄉后的蠱惑的情思,就是在流離顛沛中對兒時童心的追憶。它不像魯迅的一些雜文,是階級斗爭的產物。在這樣的創作動機下,本來并不美的“百草園”顯得是那樣的美麗動人,令人神往�?植拦终Q的美女蛇的故事卻反而顯得十分有趣。即使是作為“苦差”的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經過幾十年濃濃鄉情的浸泡,在魯迅的筆下,流淌出來的也不是責備、批判,而是脈脈的溫馨,縷縷的情思。
你看: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中,孩子們并非完全沒有自由,還是可以去園里折梅、玩耍,先生對此也是默許的,只是去得“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其實,這種情況就是現在的教育制度也不允許,再看看作品對三味書屋的主人壽老先生的描繪。如果要想把“三味書屋”與“百草園”對比著來寫,借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那么,把壽老先生寫成一個任意體罰學生,不給學生一點自由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執行者不更好嗎?但魯迅并沒有這樣。
這除掉尊重歷史事實以外,與其文章主旨也并非沒有關系。在他的筆下,壽老先生少了些嚴厲。多了些溫厚,少了些陳腐,多了些善良。讀完文章,誰又能忘記壽老先生讀書時那得意的“向后面拗過去”的神態呢?在魯迅傳神逼真、略帶調侃的描繪中,透露的不正是對先生深深的懷念之情嗎?距離產生美感,逝去的一切已變得這樣美好,不僅僅是百草園、長媽媽的故事,也包括三味書屋與整本的繡像。
我們為什么不能換一個研究視角呢?這是一個常常為我們所忽視的視角。即對作家人生況昧的感悟。對于一部作品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如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