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教學雜談
更多與本課有關作品,請返回《孫權勸學》目錄查看
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就有強烈的對比特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以皇帝和小孩為代表的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發表對真與假、美與丑的不同看法,通過借鑒、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對美丑的認識,培養學生強烈的審美能力。再如《孫權勸學》中的呂蒙和《傷仲永》的方仲永,通過兩人的橫向對比,呂蒙的好學上進與仲永的一事無成便躍然紙上。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過對立的兩個方面體現出來。因此,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河南省鄭州市二十中 陳慧卿】
〖語文──“秀出”德育〗
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指導實踐“秀”德育。
抓住學生認識的深入點。在上《孫權勸學》一課時,當學生已基本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后,我想到我班學生的不愛學習缺少目標的現狀,便順勢拋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魯肅是一個謀士,認識呂蒙也不是一兩天了,他為什么現在才和呂蒙結為朋友而別?”學生很快分析出了原因:那是因為呂蒙成了一個有才略的人,不再是一介武夫了�!澳悄阌袥]有朋友是因為你的才學而結交的?或者因為他的才學出眾你才與他結交呢?”學生們都陷入了沉思,似乎沒有肯定的答案�!澳菑闹心愕玫搅耸裁磫l?今后你準備怎么做呢?”學生都很自然地談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認識:要想結交更多更好的朋友,首先要使自己成為有才學、有魅力的人。然后,我要求學生課后把自己的經歷和反思寫成一篇讀后感。建立在學生深入認識基礎之上的反思教育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一段時間,班里的學習風氣有所好轉。
【浙江省溫州實驗中學 尹麗】
〖語文話題式教學方式的嘗試〗
那么,怎樣引導和組織學生參與備課呢?我認為首先和學生一起確定將要研究的話題,比如語文七年級上冊都是與自然有關的課文,備課的主題就是“自然”,七年級下冊第十五課《孫權勸學》,備課的話題就是“勸學”。再將學生分成學習興趣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