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鄂教版七下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并領會作者的觀點。
2. 理清文章思路,初步培養學生對議論文的解讀能力。
3. 欣賞本文用通俗的語言闡述某一思想的寫法。
4. 結合所學的政治知識,關注現實生活,加深對本文觀點的認識,培養正確的科學觀。
教學重難點:
1. 把握并領會作者的觀點。
2. 文章的思路及用通俗語言闡述某一思想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本文是一篇以議論文為主的文章,鄧小平同志精辟的論述闡明了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發展中的先導作用。本文是鄧小平同志兩次談話的節錄,從不同方面闡述了一個共同觀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就是本文的文題。為什么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類的智慧無窮無盡,科學技術作為這種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燈塔,經過無數科學家們的艱辛努力,正在不斷地透過層巒疊障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這是江澤民同志1998年11月出訪俄羅斯,在新西伯利亞科學城演講中的一句話。它形象地描繪出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及其發展趨勢,對于我們進一步深刻理解鄧小平同志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極富啟迪。
二. 自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停滯:因為受到了阻礙不能順利的運動或發展。 不堪設想:不能想象未來的情況,指事情的發展會有很壞的結果。
尖端:發展水平最高的(科學技術等)。
三. 課文內容講解:
本文是鄧小平同志兩次談話的節錄。這兩次談話都闡述了一個共同的觀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第一段內容摘自1988年9月5日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的談話。這一段內容的重點是闡明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觀點的背景。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論斷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世界在變化”話語簡短,卻道出了這個時代的特點,準確地表明世界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在這變化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科學技術。而“封閉”、“自我孤立”則表明了中國與世界發展不協調的現實,1978年,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改革開放”。從1978年到1988年期間國內雖有變化,但鄧小平認為力度不夠,能不能與世界發展同步,所以才說我們“落后了”。而正是這個“落后”促使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這一科學論斷,精辟地指出了現代社會生產發展特點,同時也指出了制約中國發展的癥結所在,強調了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發展中的先導作用,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那就是中國堅持社會主義的宗旨。堅持社會主義,就要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因此,科學技術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第二段內容是鄧小平同志1988年9月12日聽取關于價格與工資初步改革方案匯報時的談話,這一段內容圍繞“科學就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觀點,從教育、科學技術、知識分子三個方面論述了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作者的談話思路十分清晰。首先從我國已經耽誤了20年這一慘痛教訓論述了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一針見血的指出如果還不重視科學技術,那么中國還將耽誤20年,并從農業方面舉例,有力的證明了科學技術對于發展所具有的作用。其次,從教育方面論述強調要把教育解決好。因為要重視科學技術不能忽視教育。再次談到知識分子,闡明重視知識分子就是重視科學技術。最后將三個方面的內容上升到戰略方針理論的高度,進一步強調了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兩次談話闡述的是一個科學論斷,是鄧小平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與突破,它指出了對于生產力發展,即對生產力三要素提高起著推動的作用的諸多因素中,科學技術是占第一位的,“從知識經濟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四. 特色賞析:
1. 生動化、生活化的語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此嚴肅的話題,深刻的道理,讀來卻并不感到深奧費解。這主要是得益于作者平易通俗的語言表達。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一”以其生活化的語言,強調出了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先導作用。又如“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忍耐一點”“犧牲一點速度”,雖是通俗的口語,但傳達出的含義卻十分深刻。)
2. 清晰的思路,深刻的闡述。(文章從馬克思指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出發,點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我們首先應該在哪幾個方面努力。全文思路明朗清晰,讀來暢達完整,說理深入淺出,讀來既清新可感,又引人深思。)
五. 難點探究:
從歷史的回顧中可以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蘊含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那么,怎么理解這一科學論斷呢?
首先,當代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的內在要素直接影響生產力的其它要素。
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力各個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的內在要素,滲透在生產力的其它要素之中。它的變化必然引發其它要素的變化,從而引起生產力的整體變化,推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當人的素質,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時,生產力就會發生質的飛躍。因此,科學技術的水平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例如:當代農業生產過程中,從品種的改良到土壤的改良,從化肥、農藥的發明到農業機械的不斷改進,處處體現著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等科學技術,對提高生產力起主導作用。)其次,當代科學技術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突破口或生長點。(不同時代,生產力的發展有不同的突破口生長點。在近代,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直接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紡織業、冶煉業的變革,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機器成為近代生產力發展的突破口或生長點。隨著知識和信息成為新的經濟資源,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形成了一個新的產業——信息產業;而且也成為帶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的突破口或生長點。)再次,當代科學技術決定著生產力發展的方向,速度和規模。(如果說在蒸汽機時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發展是“加數效應”,電氣化時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發展是“乘數效應”,那么在信息時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發展產生的是“冪數效應”。由科學技術革命所導致的生產力飛速發展,簡直令人難以想象。據統計,在發達國家科學貢獻率20世紀初為5%~20%,20世紀中葉為50%,而20世紀末已上升到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