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案(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的相關知識,了解這兩則新聞的有關歷史背景。
2.培養速讀課文,迅速篩選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教學重難點】
1.把握新聞的結構,了解導語的特點和作用。
2.理解新聞主體部分各層次之間的關系。
3.體會準確精練的新聞語言。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作為一個現代人,新聞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會閱讀新聞是一個現代人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
二、知識先導,整體感知
1.簡介新聞(消息)的知識:標題、導語、主體。
2.出示一則新聞材料,教師示范分析這則新聞的標題、導語、主體。
出示的新聞材料:
國民黨主席連戰拜謁南京中山陵
新華網快訊: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領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27日上午8時50分抵達南京中山陵,舉行拜謁儀式。這是兩岸分隔56年來,中國國民黨主席首次親臨謁陵。
今天南京晴空萬里,陽光明媚,陵園內松柏蒼翠、鮮花吐艷。巍峨的中山陵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壯觀。
中山陵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南麓,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前臨平川,后擁青峰,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崗巒前列,屏障后峙,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墓地全局呈警鐘形,面積共八萬余平方米。孫中山先生的靈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
作為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來到國民黨創始人的陵寢地,其意義和感情非同一般。剛剛到達南京的連戰主席,已多次在公眾場合表達過對中山陵的特殊景仰之情。連戰也將成為56年來第一位拜謁中山陵的中國國民黨主席。
連戰一行8點50分左右到達中山陵。為迎接連戰主席的到來,中山陵特為他開啟了中間的大門。從博愛坊開始,走過石階392級,來到中山陵祭堂。
中山陵今天擠滿了游客,他們早早來到中山陵歡迎連戰一行,并向他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標題:
國民黨主席連戰拜謁南京中山陵
導語:
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領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27日上午8時50分抵達南京中山陵,舉行拜謁儀式。這是兩岸分隔56年來,中國國民黨主席首次親臨謁陵。
主體:
今天南京晴空萬里,陽光明媚,陵園內松柏蒼翠、鮮花吐艷。巍峨的中山陵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壯觀。
中山陵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南麓,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前臨平川,后擁青峰,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崗巒前列,屏障后峙,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墓地全局呈警鐘形,面積共八萬余平方米。孫中山先生的靈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
作為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來到國民黨創始人的陵寢地,其意義和感情非同一般。剛剛到達南京的連戰主席,已多次在公眾場合表達過對中山陵的特殊景仰之情。連戰也將成為56年來第一位拜謁中山陵的中國國民黨主席。
連戰一行8點50分左右到達中山陵。為迎接連戰主席的到來,中山陵特為他開啟了中間的大門。從博愛坊開始,走過石階392級,來到中山陵祭堂。
中山陵今天擠滿了游客,他們早早來到中山陵歡迎連戰一行,并向他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3.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了解新聞內容,再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分析這則新聞的標題、導語和主體部分,全班交流。
4.齊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理清記敘的六要素,指名回答。(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明確: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