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蟬、貝殼)教案
教學目標:
1、 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 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 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教學重點:
1、 引導學生自讀《蟬》與《貝殼》,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來對比欣賞。
2、引導學生注意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3、兩篇文章都擅于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于蟬和貝殼這樣小的東西都有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夏天的時候,當同學們午睡時候,如果有幾個蟬在窗外聒噪的時候,是不是覺得非常討厭,好像很少人喜歡蟬,但是蟬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師為什么這么說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蟬這篇文章。
二、檢查預習
三、問題探討
1、作者開始對蟬是怎樣一種態度?由文中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2、作者后來對蟬又是怎樣一種態度?這從文中哪處可以看出?
3、是課文哪里一句話轉變了作者的態度?可以找出來并說說對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4、作者寫蟬,先抑后揚。通過一抑一揚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梢值綋P,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5、“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于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貝殼》
**********************
第二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 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 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 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2.過程與方法
(1) 學生學習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于小的東西都要有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
(2) 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思想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教育學生珍視自己的生命。
(2) 引導和培養學生積極、認真地對待生命。
(3) 感悟人生,理解有關生命的哲理。
教學重點
1.感知課文內容,準確理解課文內容。
2.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了解本文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一)
以席慕蓉的一首詩或一段散文導入,引起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興趣。例如:
(1)所有的歲月都已變成
一篇虛幻的神話任它
綠草如茵花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