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不要回到古代,不要復述經典。這一問題,我在2004年閱卷結束后就強調過了。然而,2005年依然有相當多的考生重蹈覆轍。為什么呢?一個直接原因,乃是如此操作相當省事,相當方便。你考《山的沉穩,水的靈動》,我就從近年來學過的《語文》教材和輔助教材中找,立馬召喚到許多古代的山、古代的水,一會是李清照的“水”,“到黃昏點點滴滴”;一會是李太白的“水”,“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會兒是蘇東坡的“水”,“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寫來寫去,就是沒有自家的“自來水”,沒有家前屋后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去年考“豹尾”,成千上萬的考生一齊追捧一位古代大明星——項羽,他的烏江自刎確實是人生的“豹尾”�?上�,大家都寫得大同小異,閱卷者很快產生了“心理疲勞”,一看到“項羽”就發“毛”!這是沉痛的教訓。這些時,我發現有些同學依然喜歡到現代文閱讀、古代文閱讀、名言名句中找“材料”。甚至到本試卷的現代文閱讀中找“材料”。這是很不明智的。這些“材料”多為經典,它可以幫助你提高綜合素養,提高審美水平,但不能拿來“改造”為臨場記敘文。如果這么做了,一個直接的后果是選材“撞車”,再一個后果是隔靴搔癢、融不進自我、無法產生動情效應(譬如被某些考生視為“終南捷徑”的“故事新編”)。拿來作議論文的“事實論據”如何呢?也不行。因為這些“材料”你知、我知,考生皆知.英雄所見略同,篇篇作文皆“點”此“睛”,這個“將”在閱卷老師的眼里便很快貶為“小卒”了。我在七八年前提醒過考生,萬萬不可找那些“名人”(如袁隆平、王選)來“幫忙“;因為他們有名,一定會造成”追星族“,而“追星族”永遠是沒有個性的“陪襯”而已�,F在。這個問題還得再認真講述一番,特別要講給那些選擇寫議論文的考生朋友們聽。
第三.如果你的生活中只有“青菜”、“蘿卜”,那么,你一定得設法放一點“生活的味精”——生動的、感人的細節描寫。否則。一鍋“青菜蘿卜湯”,誰喝了也乏昧。那年考《戰勝脆弱,選擇堅強》,要求考生必須聯系“自己”,同學們無法再求助古代名人或當代名人了。于是“實話實說”,數以萬計的考生老老實實地寫了自己面臨的最大“壓力”——考試。結果很不理想,幾乎千篇一律:快要考試了,本人挑燈夜讀,全家輕手輕腳,媽媽送夜宵,爸爸關了電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