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課 《古詩二首》鄂教版七下教學設計
《觀滄�!方贪�
教學重點:
1、 理解詩句內容,能根據詩句中的詞語,理解詩人的抱負。
2、 體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育方面:
1、 培養學生誦讀的良好習慣。
2、 激發學生對古體詩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1、朗讀,背誦全詩。
2、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詩人的抱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我們學習了很多詩人的詩歌,如李白、杜甫,而我們學習的詩歌中詩歌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如我們學過的《木蘭詩》是一首樂府詩,《離騷》是一首楚辭體詩……今天,我們就再次進入詩歌殿堂,進一步領略一下詩歌的魅力,學習一首樂府詩曹操的《觀滄�!�。
2、作者曹操簡介:
3、寫作背景:
4. 板書課題。
二、朗讀詩歌:
百度視頻:然后自由誦讀。
三、賞析詩歌
1. 學習第一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1) 注釋:
“滄�!币辉~,可泛指大海,因為海水蒼色,一望無際,故稱。如葛洪《抱樸子·窮達》:“井蛙之不知蒼�!�。蒼海:即滄海,大海。
“滄�!庇肿鳀|海的別稱。本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滄�!敝笘|海�!冻鯇W記》六解釋道:“按東海之別有澥(xiè),故東海共稱渤海,又通謂之滄海。這里說的東海泛指我國東部海域,與今天特指浙江以東的海域“東�!辈煌�。
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百度圖片搜索碣石山:上的情景。
2) 譯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
3) 這句交代觀海的地點。
2. 學習第三至五句——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1) 注釋:
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蕩漾的樣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聳”,高。峙:挺立。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2) 譯文:
水波洶涌澎湃,山島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得很茂盛。
吹起蕭瑟的秋風,海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3) 這幾句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波濤洶涌,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寫草木,仍然是靜態,再寫“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宏偉氣象。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些是實景。
3. 學習第五、六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1) 注釋:
日月:太陽和月亮
星漢:銀河。
2) 譯文:
太陽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銀河、太陽和月亮燦爛,好像出自大海里。
3)寫作手法:互文
4)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
4. 學習第七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 注釋:
幸:慶幸。
至:極。
幸甚至哉:真是幸運極了啊。用這首詩歌來抒發自己的心愿志向。
詠:歌吟
詠志:即表達心志。
2) 譯文:
慶幸得很,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四、整體感知
本詩是寫景詩,還是抒情詩?寫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實)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 生機勃勃
(虛)日月星漢 寬闊、博大
情: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圖景,表現詩人開闊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統一中國意欲建功立業的抱負并沒有在詩中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這種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五.朗讀詩歌
朗讀提示:如果你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對大海,身邊是秋風呼嘯,海面上是驚濤拍岸,你該如何朗誦這首詩。
六. 質疑。
1、 按板書小結。
2、 質疑:學習了課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七. 板書設計:
《觀滄�!�
曹操
借景抒情:
景:
實景:海水 樹木 草 秋風 洪波
虛景:日月 星漢
情:開闊胸襟 統一中國 建功立業理想
八.告訴同學們,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過百度去網上搜索相關內容參考復習【百度視頻】如何使用百度(演示視頻)
教學反思
在課前的導入過程中,我向學生介紹了曹操的個人簡介以及本詩創作的背景。接下來就進行教學環節。
首先用錄音誦讀。然后讓同學們,自由誦讀本詩,體會作者在詩作中表達的感情。然后是賞析詩歌。最后學生通過我的講解,想象詩歌中描繪的場景,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總的來說,我認為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自己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夠,課堂語言過于書面化,與學生的交流有隔膜。
2、本節課是以誦讀為綱,但我在教學設計上,安排學生讀的時間太少。
《飲酒》鄂教版七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詩歌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特定內涵。
2、感悟詩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領學生從紛繁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到自己的一塊凈地,從而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教學重難點:通過“采菊”“見”等表示動作的詞,理解詩人的生活志趣。
教學設想:從我校學生的實情考慮,語文基礎較薄弱,知識面較窄。在初中階段學習詩歌僅僅停留于記誦層面。因此,首先需要老師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在理解的層面之上再引導學生走進詩人所寄寓的情感層面慢慢地去感悟。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探討式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歷來有“歲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說。
請問1:“三友”、“四君子”各指代什么物?
(展示多媒體課件)
問2:你們能背出與之相關的名句嗎?
(名句展示)
問3:透過詩句,你們能說說它們各自的品性嗎?
教師歸納:(課件展示)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堅強不屈,瀟灑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趨炎勢。
松:傲霜斗雪,正直堅貞。
蘭:空谷幽香,孤芳自賞。
有一句公益廣告說得好:“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陶淵明的鄉居天地,去感悟他的愛菊情結。 學生搶答:松、竹、梅
梅、蘭、竹、菊
預設:
1、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
2、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
3、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
4、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
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
學生回答:
竹:正直……
松:堅強……
菊:清高……
梅:頑強…… 扣住“花草樹木”單元要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打開學生的記憶閘門,讓背得出的同學有成就感。
順藤摸瓜,增強學生的記憶。
調動學生的生活體念,帶領學生走進文本。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一)分節奏朗讀。
(二)解讀詩句。
1、研習第一層:
2、研習第二層
結廬/在/人境, 采菊/東籬/下,
而無/車馬/喧。 悠然/見/南山。
問君/何能/爾, 山氣/日夕/佳,
心遠/地/自偏。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提問1:“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怎么理解?
明確:常言道:“心境自然涼”,作者能做到這點正是因為“心遠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經遠離了世俗名利、內心非常平靜,所以覺得自己的住處很僻靜了。
提問2:“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么理解?“采菊”這一動作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明確: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閑自得的形象,“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追問:你們還記得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把菊花稱作什么嗎?
明確:很好。采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
提問3 “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為“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明確:表達效果明顯不一樣�!耙姟笔菬o意中看見,把人與物融為一體;而“看”或“望”是有意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用“見”追求的是一種不用意而境與意融匯的完美的境界。蘇東坡曾說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這種寫法,古詩中常見,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卻偏偏寫成是景物自己撞上來的,變有意為無意,化有我為無我,例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最后兩句,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著蔥綠的農田,正象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著一“護”字,“繞”字也顯得那么多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么美麗,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顧不得敲門就推門而入,奉獻上自己的一片青翠,這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隱主觀,顯客觀,極力忘我。
提問4: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么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的人物描寫有何關系?
明確: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么還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
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寫人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而這個“理”,正好為兩句的“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水乳交融,互為表里。
提問5:《飲酒》最后兩句應怎樣理解?
明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爸燎檠哉Z即無聲”,這里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因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諦,要遠離名利紛爭、自得其樂,潔身自好,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語言去辨。問:在這里作者達到了一種、什么心態很境界呢?達到了物我兩忘、悠然自得的境界。這是由于精神超脫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第一層描寫的是“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遠”,“遠”的對象是什么?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這四句,從感覺方面肯定了自己“心遠”的正確。
附板書設計:
第一 層
(((1—4) 鬧中得靜之況 心遠地偏 思想清高
憎惡官場
心情恬適
田園可愛
鬧中得靜之理
第二層
(5—10) 景美情悅 賞景獲趣
隱中藏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