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短文兩篇》導學案
設計:龍的故鄉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一定的自讀方法
2.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3.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犧牲一切的精神
【學習重點】
1、課文中的聯想與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題。
【學習難點】
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自主預習案】路
1.給下列加線字注音。
旸谷( ) 一撮灰( ) 皓月( ) 妲娥( )
2.解釋下列詞語。
皓月: 倘使:
憑欄: 轟轟烈烈:
3.《日》《月》兩篇短文原載于散文隨筆集《_____________》中,寫于1940年至1941年。作者______,原名______,字______,著名文學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愛情三部曲》,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無數人詠嘆過太陽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詩篇,請你各寫出兩句。
5.續寫句子。
綠色推開了春天的門,雷雨推開了夏天的門,
_____ , 。
【課內探究案】
一、情景導入,明確目標。
無數人詠嘆太陽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詩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對著這永恒的星球發出了自己的感嘆。在《日>中,作者顯然在飛蛾撲火、夸父逐日中寄托著深意;而寒夜里面對如鏡的涼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 巴金 先生的兩篇散文《日》《月》。
本節課我們的學習目標是: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一定的自讀方法
2.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3.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犧牲一切的精神
二、自主探究,釋疑解惑。
(一)讀。
1.聽讀課文。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使學生初步感受全文。
2.默讀全文。
要求:學生根據歷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見解(最好能形成書面文字);找出文中的優美句段并加以簡要說明;找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號。
3.思考全文。學生質疑,小組交流
(1)學生自主朗讀課文。
(2)要求學生針對文章提出一個最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小組交流比較,最后推出小組內一個最有價值的問題供全班集體討論
(二)品
1.月亮在這里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么?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這里所表現的意境,能使你聯想起古詩文中的哪些詩句?
2.文中三次出現“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請結合兩文和歷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三)悟
課內朗讀交流。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讀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進行誦讀,請學生思考問題。
1.在《日》中,作者主要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寫冷,卻同樣提到了光和熱。把兩文貫通起來,你對作品的主體有什么深一層的理解?
2.人們常說“飛蛾撲火——自尋死路”,飛蛾長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為何作者卻對它大加贊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為什么卻異常的“懷戀”?
三、結合目標,有效訓練。
(四)描
1.速讀課文,擴寫一個句子
請同學們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擴寫“這是一篇寫日的文章”這個句子�;顒拥哪康脑谟谧寣W生從整體上多角度的理解課文內容。
2.尋讀課文,續寫一個句子
請同學們讀課文,續寫“我從文中發現了……”這個句子。這次活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自主地探究課文的內涵。
3.細讀課文,創造一個句子
請同學們從品析、欣賞、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課文內容說一句欣賞的話�;顒拥哪康脑谟谧寣W生對課文進行美點賞析。
【拓展檢測案】
一、課內語段閱讀。
為著追求光和熱,將身子撲向燈火,終于死在燈下,或者浸在油中,飛蛾是值得贊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間它得到光,也得到熱了。
我懷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趕日影,渴死在旸谷。
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嗎?
倘使有一雙翅膀,我甘愿做人間的飛蛾。我要飛向火熱的日球,讓我在眼前一陣光、身內一陣熱的當兒,失去知覺,而化作一陣煙,一撮灰。
1、“飛蛾”為什么值得贊美?
2、在敘述完夸父、飛蛾之后,為什么作者筆鋒忽然一轉,說起了“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
”
3、如何理解“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嗎?”
4、作者寫“日”,卻用主要的篇幅來贊美飛蛾撲火,這是為什么?課文中寫道:“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甭撓堤囟ǖ臅r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人生追求?
二、課外語段閱讀。
繁星
1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從前在家鄉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納涼的時候,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著星天,我就會忘記一切,仿佛回到了母親的懷里似的。
2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門,每晚我打開后門,便看見一個靜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園,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藍天。星光在我們的肉眼里雖然微小,然而它使我們覺得光明無處不在。那時候我正在讀一些關于天文學的書,也認得一些星星,好像它們就是我的朋友,它們常常在和我談話一樣。
3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對,我把它們認得很熟了。我躺在艙面上,仰望天空。深藍色的天空里懸著無數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動,星也在動,它們是這樣低,真是搖搖欲墜呢!
4漸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見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靜寂的,是夢幻的。我望著那許多認識的星,我仿佛看見它們在對我霎眼,我仿佛聽見它們在小聲說話。這時我忘記了一切。在星的懷抱中我微笑著,我沉睡著。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孩子,現在睡在母親的懷里了。
5 有一夜,那個在哥倫波上船的英國人指給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著:那四顆明亮的星是頭,下面的幾顆是身子,這幾顆是手,那幾顆是腿和腳,還有三顆星算是腰帶。經他這一番指點,我果然看清楚了那個天上的巨人�?�,那個巨人還在跑呢!
1927年1月
1、文中共有幾處描寫星星的句子?
2、第二節中有這樣一句話:“星光在我們的肉眼里雖然微小,然而它使我們覺得光明無處不在�!睘槭裁葱枪狻拔⑿ �,作者都覺得“光明無處不在”呢?
3、第四節中加點的“模糊”一詞換成“閉上”好不好,為什么?試說出理由。(推敲詞語)
4、下列關于課文內容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寫作者看星星的地點是家鄉——南京——菜園——艙面。
B.課文按照空間順序,緊緊圍繞“繁星”展開描寫,狀寫了“我”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考查記敘順序)
C.本文寫作者看星星的地點是家鄉——菜園——海上——艙面。
D.雖然不同時期,作者看星星的感受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表達了作者對繁星的熱愛,對光明的追求。(把握中心,就能找到答案了)
5、“望著星天,我就會忘記一切,仿佛回到了母親的懷里似的�!薄拔矣X得自己是一個小孩子,現在睡在母親的懷里了�!弊髡咴诓煌瑫r間和地點看繁星的感受中,都寫到了“母親的懷里”,這兩個“母親”蘊含的意思分別是什么?(詞語的語境義)
6、在一般人的眼中,繁星是靜止的,無生命的,而作者筆下的繁星是怎樣的呢?作者為什么這樣寫繁星?請說出你的理解。(理解作者的感情是關鍵)
參考答案:
【自主預習案】
1.旸谷(yang)一撮灰(cuō)皓月(hào ) 妲娥(héng)
2.皓月:明亮的月亮。 倘 使:連詞,表示假設。
憑 欄:靠著欄桿。
轟轟烈烈:形容氣魄雄偉,聲勢浩大。
3.龍·虎·狗 巴金 李堯棠 芾甘 家 春 秋 霧 雨 電
4.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觀滄�!�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李白《靜夜思》
5.例:落葉推開秋天的門,雪花推開冬天的門。
(二)品1.月亮在文章這里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寒冷。
相關的描寫句子有:“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也有這感覺�!薄拔彝髟�,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薄暗拇_,月光冷得很”�!霸碌墓馐撬赖墓��!薄�
一)月,呈現不同的形態。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范仲淹《岳陽樓記》)
(二)月,撩撥滿腹的愁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三)月,包含著瑰麗的想像。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2.把握:指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不惜犧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種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據要充分。教師引導時要著重分析當時的背景,以便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三)悟1.冷和熱是一種及強烈的對比,而事物在對比之下,特征才會更加突出明顯,這就是為什么作者會在不同的兩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樣的東西。正因為對光和熱的向往和追求,對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遠離寒冷和冰冷,遠離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別有深意地這樣寫。將兩篇文章貫通起來,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熱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2.把握:從飛蛾到夸父,從渺小到偉大,他們都是為了追求光明,為了一種熱量,而寧愿放棄自己的生命。贊美飛蛾,懷戀夸父,實則贊美為追求理想而不惜犧牲一切的大無畏精神。
(四)描(略)
【拓展檢測案】
一、課內語段閱讀
1. 因為飛蛾為了追求光和熱,將身子撲向燈火,或者浸在油中,這是為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我的一種偉大行為。
2. 因為前面所說的夸父和飛蛾都是為了后面的鋪墊而產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這句話,這才是作者要表達的重點,為著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 這是本文要表達的中心,正是為了整個世界的光明和熱力,才會有飛蛾、夸父的犧牲行為。他們熱烈追求光和熱的行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整個世界不被黑暗所籠罩。[來源:學科網ZX
4. 因為這里的飛蛾已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為了一種象征,是為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寫的雖然是“日”,但主要寫的卻是飛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熱的行為。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當時抗戰正進入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全國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勝利的到來,因此可以理解巴金為什么歌頌光明,贊美那些為了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的人。
二、課外語段閱讀。
1.四處。(1)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2)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藍天。(3)深藍色的天空里懸著無數半明半昧的星。(4)船在動,星也在動,它們是這樣低,真是搖搖欲墜呢!
2. 因為當時作者很年輕充滿幻想,充滿朝氣,所以他在“微小”的星光中,覺得“光明無處不在”。
3. 不能換成“閉上”,因為后面有“看見”一詞,如果用“閉上”,那么,螢火蟲飛舞的情形只能是想像。
4.D
5. ①把大自然比作母親,表現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②這里的母親就是媽媽,表現作者在海上觀看繁星時的那種無比舒心<安詳和陶醉的感受。
6. 作者筆下的星星是活潑可愛的,“我好像看見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我仿佛看見它們在對我霎眼”“我仿佛聽見它們在小聲說話”。這些句子把星星寫得生動形象,富有情趣,表露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