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說課
《敬業與樂業》選自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講人生與事業關系的演講詞。文章開宗明義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主旨,接著分別談論了“有業”“敬業”和“樂業”三個問題,最后用“責任心”和“趣味”總結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鮮明,層次清晰,語言通俗,文短意長。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看,學習課文,意在引導學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風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問題,豐富個性內涵。
理解“敬業與樂業”的主旨是教讀課文的重點。在反復誦讀中,積累經典語句、格言,體會演講和口語特點。本課的難點是對“敬業與樂業”精神的真切領悟與質疑問難。教學過程中,既要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又應盡量和學習生活體驗相結合,在研討探究中,大膽質疑,辯證地理解課文觀點。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初步理解“舉例子”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開拓思路。擬用兩課時完成閱讀教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征引、旁騖、敬業樂群、斷章取義、不二法門”等詞語。
2.積累記誦文中的經典語句、格言。
簡單學習網最新講座:
王大績講高考詩歌鑒賞 王大績講高考作文 王大績講文言文閱讀
林斌講英語完形填空 林斌講英語閱讀理解 李俊和講高中英語寫作
3.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
能力目標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和思路,理解“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2.初步學習“舉例子”和“講道理”兩種論證方法,
3.體會語言表達通俗淺顯、準確周密、生動有力的特點。
德育目標
感受梁啟超對人生與事業關系的宣講,培養科學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和思路。
2.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
教學難點
真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旨意。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這篇演講詞語言表達通俗淺顯,大量引用經典、格言。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
誦讀,整體把握課文主要觀點和思路,體會口語和演講特色。
2.研討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研討,深層理解“敬業與樂業”的主旨,同時對文中的觀點大膽質疑問難,辯證理解人生問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批判質疑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攝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誦讀,把握文章的觀點和思路。研討“敬業與樂業”精神的深層內涵。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神奇教練米盧“態度決定一切”的論斷,啟迪的不僅是奮進中的中國足球,在更大程度上引發的是人們對生活態度、處事原則的深層思考。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一篇宣講人生與事業關系的演講詞——《敬業與樂業》,在感知先哲思想風采中,去觀照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領悟人生價值。(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1.多媒體顯示“戊戌變法”和梁啟超圖片資料:
梁啟超(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子、哀時客、飲冰室主人、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十七歲中舉,后隨其師康有為參與維新變法,事敗后流亡日本,在當地創辦《新小說》雜志,并與孫中山等革命人士來往密切�;貒笥衷M織進步黨爭取憲政。1920年后,脫離政界,先后在清華、南開任教授,并專心著述。梁啟超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余萬字。為后人留下了豐厚的學術遺產,成為一代宗師。梁啟超是清末民初中國文壇上影響最大的一個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學革命開辟了近代文學理論探索和文學創作的新局面。
2.演講的基本知識
提示:演講是以口語表達的方式面對聽眾,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觀點,闡述某一事理的活動。演講不僅是宣傳和動員群眾的手段,而且還是闡明理論觀點、發表學術見解的一種手段,同時又是鍛煉和培養青年口才的一種手段。演講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要求:①認清對象。確立主旨。這里講的是針對性。演講是直接面對聽眾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須了解聽眾對象,認清環境場合,明確演講的主旨�!暗绞裁瓷缴铣裁锤琛�,對于演講尤為重要。②思路清晰,節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證動人。④語言準確,形象生動。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默讀課文。疏解字詞,并圈點勾畫文中表現作者對敬業與樂業觀點、看法的語句。
投影:
斷章取義:意思是不顧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斷,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門:佛教用語,指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常用來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征引:引用。
旁騖(wù):在正業以外有所追求,不專心。
褻瀆(xiè dú):輕慢,不敬。
強聒(guō)不舍:嘮嘮叨叨說個沒完。強聒,過分羅嗦。不舍,不停。
敬業樂群:對自己的事業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很融洽。
文中表現作者觀點、看法的語句有:
(1)“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2)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
(3)凡職業沒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勞作的。
(6)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