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四:同情造反饑民并由此進行深入思考;欽佩激進派老師,不隨波逐流、善于思索;“讀了一本關于瓜分中國的小冊子”“開始意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從這些事可以看出少年毛澤東擅長思索、對問題有獨立見解,而且有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
細節五:“我家分成兩‘黨’。一黨是我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由我、母親、弟弟組成,有時連雇工也包括在內。”這段話中“黨”一詞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代表某一階級、階層或集團并為維護其利 益而斗爭的政治組織。執政黨指在家中掌權的父親,反對黨指家中的其他所有的人。這里借用這些詞形象而幽默地寫出了少年毛澤東和家人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聯合反抗舊勢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親)的有趣故事,而且也符合說話者政治家的身份。
我的抗議行動的效果,給了我深刻的印象,這次“罷課”勝利。
這一句的關鍵詞“抗議”、“罷課”。“罷課”一詞用得有特色,
它通常指反動統治下的進步學生為了一定的革命目標而聯合停止上課的斗爭。這里借用此詞形象而幽默地寫出了少年毛澤東敢于反抗舊勢力的精神。“抗議”一詞用得也好,在當時那個封建思想充斥的時代,敢于對長輩的錯誤提出抗議,是很不簡單的了。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提出了停止內戰的要求和反要求。”
“內戰”一詞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國內各軍閥之間的戰爭。這里借用此詞形象而幽默地寫出了少年毛澤東和家中的其他人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與舊勢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親)之間的斗爭,并且寫出了斗爭的策略,雙方在做出了有限的妥協后,有效地維護了自己應有的權利。
(學生各抒己見,形成辯論合作的互動氣氛)
(說明:這一開放性教學板塊,旨在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中倘佯, 讓學生自由地在“品折語言”、“欣賞語言”這樣高層次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習得語感,提高閱讀水平。其間要強調師生對話,相機點撥。)
第六站:對文章內容或人物進行評價,能提出一些疑問或看法。
1. 你怎樣看待少年毛澤東“逃學“和反抗自己父親的行為?
(提示:注意毛澤東所處的特定歷史條件)
2. 閱讀附文,并結合課文談談你對開國領袖毛澤東又有了哪些新認識。
3. 結合少年毛澤東的成長經歷,你覺得哪些因素對人的成長影
響最大?
(提示:父母的影響、書本的影響、生活的影響、社會的影響等)
(四)作業超市,拓展遷移。
1. 搜集、閱讀有關毛澤東的小故事。
2. 推薦閱讀《毛澤東傳》
3. 搜集毛澤東詩詞,選兩首最喜歡的背誦下來。
(備注:第一課時完成前四站的內容,剩下的第二課時完成。)